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永远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的错。”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追根溯源,还是父母身上的问题。
教育孩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的方向正确了,孩子自然会跟着往正确的方向走,自己的行为正确了,孩子自然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现今家长普遍存在的5个坏习惯,看看你中了几条?一条没中的都是好父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使用低龄化现象严重,孩子自制力低,加之手机上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吸引眼球,孩子们很容易沉迷手机。
很多家长在指责孩子时,没有注意到,可能是自己平时的习惯给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很多家长自己就是手机控,吃饭闲聊手机不离手,甚至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也抱着手机,在孩子面前当低头族。
这样不仅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还会给孩子形成不好的示范,孩子会想“你自己都一直玩凭什么管我”,所以在孩子面前,尽量别做低头族!
孩子学习时,父母可以陪孩子学习,或者忙自己的工作。即使工作上的使用手机也要分场合,关掉手机的声音。
孩子们最不喜欢父母说的话中,必定会有这一句:你看看别人……
相信每个父母的童年里,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总会用他们的优秀来要求自己。
相信父母们的初衷是好的,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却没想到这种无意中的“攀比”会给孩子造成打击。
经常被数落、埋怨甚至批评的接踵而至,并且引发孩子误以为自己不被爱。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无端的对比、否定、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潜意识否定自己。
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烦恼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为人父母后,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在自己肩上,压力自然很大。
于是家长们总在孩子面前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家务太繁杂,抱怨经济压力大,抱怨孩子不听话,更有甚者,还会将脾气发在孩子身上。
一份网络研究调查表明,爱抱怨、爱发脾气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有着这些表现:
会察言观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说,选择默默承受,怕麻烦别人,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
我们必须明白:生活的重担和压力,和孩子无关;自己的情绪和脾气,不应该迁怒在孩子身上。
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客观冷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少点抱怨,这才是父母该做的。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定目标时,总是轻易把承诺说出口:
只要你这个暑假早睡早起,我就给你买一套机器人;只要你这次考第一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
而孩子努力达成了对父母的承诺,但是父母答应的事情,却始终做不到。
父母随随便便的一个承诺,在孩子看来,就是一份满满的期待。
《小王子》里说:“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特别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
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对你的信任,当做你欺骗他们的资本,信任一旦失去,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就断了。
而不守承诺的父母,丢掉的是自己的威信,以及孩子毫无条件的信任。
现在的家庭中,普遍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长辈无微不至的爱护。
不舍得孩子动手,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好;不忍心拒绝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对他们的保护武装到牙齿,不愿意对孩子放手……
能力,不亲自做,是永远不能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才能真正长大。
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其实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样,要想造就一流的孩子,家长们赶紧以此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一流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