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为什么这么火?升学“抓手”是关键
何谓“升学抓手”?我们将升学抓手定义为“在小升初、中考、高考过程中除统一标准化考试外有利于升学的加分项”,例如在高考中凭借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获取高校保送资格。此处我们以上海市为场景进行分析。
“升学抓手”几乎年年在变。以全面禁止统一考试的小升初为例,在过去十年中才艺特长,奥数等“升学抓手”轮番上场下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化的原因在于教育政策、供方(即校方,升学招生方)、需方(即学生/家长,升学方)三者间不断博弈。我们认为,我国体制内K12教育体系中,政策决定供给,供给决定需求,而当需求发展扭曲时又直接影响政策,三者间不断博弈。所以要讨论“升学抓手”的变化,首先要讨论政策的变化。
政策端
长期以来“分层教育” 是我国体制内K12教育的核心根基。
政策目的
通过考试选拔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层次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学校;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中等的集中在一起,成绩不好的划分入职业教育;中考,高考都是这样的模式
政策落脚点
招生特权
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学校等级体系,是通过政策规定实现的,不同层级的学校有不同程度的招生特权
高中
四大名校原有超50%的自主招生权,重点高中有40%-45%自主招生权,优先选拔优质生源
初中
民办学校可自主招生,公办学校中如上外附中有自主招生权,部分公办学校有艺体特长生招生权,普通公办学校无招生特权
近年来“减负教育”的力度逐步加大,对“分层教育”的传统政策不断挑战。
政策目的
民生角度出发,强调社会公平性
政策落脚点
减负+灌水
高中
中考实行名额分配(名额平均分配给各区各公办初中),降低特权高中自主招生比例,给原有塔尖高中生源灌水,并进一步传导至家长放弃小升初择校
初中
禁止小升初考试,取消初中大部分竞赛
小学
禁止超纲教学、取消小学各类竞赛
“分类教育” 是调和“分层教育”和“教育减负” 间的桥梁,通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的影响力,引导我国体制内K12教育从“分层”走向“分类”。
政策目的
切合大学专业对人才的实际招生需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对学生要求从“唯分数论”转型为“特色发展”
政策落脚点
综合评价
在各级学校毕业和招生录取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初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从“重点”到“特色”,改变“千校一面”,从“分层”走向“分类”
高中
高考改革中高校专业指导高考选科;高考“综合评价”通道;给予特色高中招生特权
初中
中考“综合评价录取”通道。
这三类教育政策思想不断博弈,实际影响首先体现在供给方层面。
供给端
“分层教育” 对供给方(学校)的核心是生源优先选拔的抓手,通过给予学校不同等级的生源优先选拔的抓手,决定了学校在分层体系中的不同级别。所以在“分层教育”理念下,生源决定了学校的强弱,是否拥有、拥有多少生源的自主优先选拔权决定了学校的强弱;而生源自主优先选拔需要有尽可能标准化的选拔手段,抓手。
供给方原有的生源自主优先选拔抓手:
高考——高校
保送(特长、竞赛)
自主招生
中考——高中
中考前各重点高中有权进行自行命题的自主招生
小升初——初中
民办初中自我推荐(竞赛、各类证书)
公办初中文体特长生
SMK
小五班
校外坑班
在“减负教育”政策影响下,首先受到直接影响的就是供给端的生源自主优先选拔抓手:
教改“大棒”下的供给端变革:
高考——高校
削减保送(特长、竞赛)
削减自主招生
中考——高中
削减中考前各重点高中有权进行自行命题的自主招生
小升初——初中
民办初中自我推荐(竞赛、各类证书),保留了自我推荐,取消奥数英语类竞赛。
逐步取消公办初中文体特长生
打压SMK、千人考
严厉打压小五班
关停校外坑班
我们认为,虽然“分层教育”属性未来将被逐步调和,但其根基仍将渗透于我国教育体制内,且调和手段“分类教育”同样需要抓手,所以供给方将尽可能利用“分类教育”的落脚点寻找新的抓手。我们认为,未来供给方在中高考阶段将尽可能依靠“综合评价”为切入口,在小升初阶段将尽可能依靠自我推荐环节,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新抓手。
高考——高校
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引导高考“综合评价”通道
中考——高中
中考“综合评价录取”通道(未正式落地,预计将引导路径仿造高考)
小升初——初中
民办初中招生只要保留自我推荐环节(没有数学英语竞赛证书,需要提供别的加分项)和面试环节,就会有新抓手出现。
需求端
在教改影响下,当供给端发展出新的生源选拔抓手,则需求端相应发展出新的教育需求。我们认为,目前需求端的新需求将主要集中于小升初的新抓手,和中高考的“综合评价”。
小升初:
自我推荐:简历中的加分项,竞赛的替代品,增强“偷跑”竞争力
校长推荐:小学内部选拔加分项
面试:部分口头考试
中考:
综合评价录取(具体操作办法待颁布,预计参考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引导的综合评价办法)。
综评最终成绩=中考满分750分+综合评价满分50分+政策加分。
高考:
高中期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的综合评价。
综评面试(校测)由高校自主举办,多采取面试的形式,在高考出分后,普通批志愿填报前进行(类似浙江“三位一体”)。
综评最终成绩=60%的高考总分+30%的学校面试成绩+10%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就上海市高考改革试验而言,综合评价是未来重点高校的首要录取通道,2018年复交两校上海地区综评计划数占其上海招生计划的90%,且开放综合评价的高校数逐步增加。
综合评价考试由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评价所引导,需求端要抓综合评价抓手,则必须从综合素质评价入手;从上海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内容来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项是需求端更易出成果,更“趁手”的新抓手。
以上海市高考综合评价考试流程为例,高中三年间学生记录其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高考后学生自愿填报高校综评志愿,高校根据高中三年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状况进行相应校测,最后以综评考试成绩加权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录取。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自201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记录和评价内容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重点考察:
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记录的方法与程序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供高等学校招生参考使用
综评流程
4-5月,报名
5-6月,初审,基本报名的都能过
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
志愿填报后2-3天,依据高考成绩和学生志愿,按照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的倍确定入围校测资格名单
校测(面试):
高校根据学生高中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进行面试,选拔更适于其专业发展的学生
中考综评框架基本沿用高考综评框架,虽然具体实施细则未颁布,依据自上而下原理较多可能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项也有较大可能成为更“趁手”的新抓手。
在全面禁止小学、初中学科类竞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成为了小升初、中高考综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抓手,编程在该类竞赛和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中,直接将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29项全国性竞赛活动分为了“科技创新类”、“学科类”、“艺术体育类”三大类竞赛,其中“科技创新类”竞赛在29项中占12项,其中可适用编程的10项;此外“学科类”竞赛中编程占据NOIP。
小学生、初中生目前能参加的全国性竞赛只有“科技创新类”和“艺术体育类”赛事,前者占据重头且大部分均适用编程。
除前述全国性竞赛外,全国及各地区编程类“准赛事型”活动借助其科技创新类元素外壳,规避学科类竞赛红线,有较大潜力成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奥赛”类活动的替代抓手。
综上所述,在少儿编程教育普及进入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政策、供给端、需求端三者不断博弈的过程中,少儿编程教育正在成为未来需求端新的“升学抓手”,是少儿编程行业发展较大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