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给政协委员的回信中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制定了促进和规范程序教育发展的相关专门文件,培养能够实施程序设计教育的教师,将包括程序设计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树立信息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备受关注的中小学程序设计教育再次引发讨论。
那么,编程课是怎么讲的?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它适合每个学生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并走访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你在小学的编程课上学什么?
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的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能用scratch图形化编程语言来设计某些情景故事或游戏,运行平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游戏或游戏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图形化编程模块。
初中如何上程序设计课?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一年级,34名学生开始了python编程语言的第一课学习。一个学生说,两年前他在父母的指导下接触过python编程,他喜欢它,因为它给了他“额外的技能”。
程序设计教育适合每个学生吗?听听专家的意见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何立新认为,将程序设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大势所趋,是必要的。
北京农业学院教授于晓雅说,教育的最终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不是培养码农。学生肯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但学习编程“就像给孩子们一个窗口来测试他们是否擅长编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烨,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的研究。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的学习,但不必勉强,也不必焦虑。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也指出,编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但不应夸大其作用。编程只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就可以编程。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的。
此外,吴烨表示,编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好顶层设计。